健康查詢

Fields marked with * are essential

收取資訊

Fields marked with * are essential

如閣下同意接收由香港中文大學提供的腸胃科健康資訊,請填妥下列表格︰


此外,若閣下同意以下情況,請在方格打勾

 

2016 香港的研究人員於2010至2014年共安排600名年齡介乎52至64歲人士,參與以病例對照形式進行的研究。整項研究以一組200名其直系兄弟姊妹中有一位至少長有一粒高危瘜肉、而本身沒有任何大腸癌病徵的人士,與400名年齡和性別分佈相若,但直系兄弟姊妹經大腸鏡檢查確定沒有高危瘜肉的健康人士作對比。研究結果發現其直系兄弟姊妹中長有高危瘜肉而本身沒有任何大腸癌病徵的人士,他們同樣長有癌前腺瘤及其他類形腺瘤的機會,分別較健康的一組高出6倍及3倍。 資料來源
2016 香港的研究人員收集及分析了在2000年至2007年間被診斷因亞士匹靈引致腸道出血的病人數據,並追蹤當中295人在隨後5年的臨床數據,按他們服用亞士匹靈的情況劃分成「用藥組」及「非用藥組」。
分析資料顯示,「非用藥組」罹患嚴重心血管疾病及死亡的風險,較「用藥組」高61%,但他們出現復發性腸道出血的比率,則較「用藥組」低約63%。
資料來源
2015 香港的研究人員於2008年至2010年間隨機邀請922人量度肝脂肪量,當中658名參加者檢測結果顯示無脂肪肝。3年後,這批無脂肪肝人士有565人接受跟進研究,發現有76人(13.5%)出現脂肪肝。由此推斷,非酒精性脂肪肝在三至五年的平均發病率為13.5%。 資料來源
2013 香港的研究人員為5,700 名選擇每年一次大便隱血測試作大腸癌篩查的參加者進行了為期四年的跟進研究,參加者會收到電話提醒每年定期篩查。研究發現第一至第四年接受大便隱血測試的遵循率分別為95.1%, 79.9%, 66.2% 和68.4%。而且根據研究數據的分析,年輕的男性參加者、吸煙者及有大腸癌家族病史的參加者會較易不遵循定期篩查。研究建議向較易不遵循定期篩查的人士提供個人提醒服務,從而提高大腸癌篩查的效率。 資料來源
2012 香港的研究人員分析了7,845名大腸癌篩查參加者的數據,結果顯示很多參加者在接受了有關大腸癌及其篩查方法的教育環節後會改變他們最初選擇的檢查方法 ( 27.1%由大腸鏡檢查轉為選擇大便隱血測試,8%由大便隱血測試轉為選擇大腸鏡檢查)。有大腸癌家族病史及有較高大腸癌自我危機意識的參加者會傾向選擇大腸鏡檢查,而對整體健康狀況的認知、職業、低收入,年輕及對大腸癌篩查有負面認知都與較易改變篩查選擇有關。研究建議醫生向較大機會改變選擇的人士提供詳細的解釋,從而確保他們能了解更多,並作出一個經過多方面考慮的篩查選擇。 資料來源
2010 香港研究人員為約三千名的人士提供大腸癌篩查服務,選擇大便隱血測試作為檢查方法的人數(48.7%)跟選擇大腸鏡的人數(51.3%)相若。研究結果發現較年青,有大腸癌家族史及認為自己身體健康情況不佳的參加者傾向選擇大腸鏡檢查。 資料來源
2009 香港研究人員為28個來自世界各地共140萬名人士的前瞻性群組研究進行了綜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吸煙人士患大腸癌風險較從未吸煙人士高出20%,當中男性吸煙者比女性吸煙者結果更明顯。而戒煙人士患大腸癌風險亦較從未吸煙人士高。大腸癌的風險是隨著吸煙年資及吸煙量而增加。 資料來源
2008 香港研究人員為定期進行大便隱血測試,乙狀結腸鏡及大腸鏡檢查進行模擬推算的成本效益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年屆五十歲市民每年進行一次大便隱血測試是最具成本效益的全民性大腸癌篩查方法。 資料來源
2006 亞太地區大腸癌關注工作小組為5,464名來自中國、香港、印度、印尼、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南韓、台灣及泰國的有大腸癌病徵人士進行大腸鏡檢查,研究發現9.4%人士患有後期腫瘤。患有後期腫瘤的風險因素為男性、年老及種族(相對中國人,日本和韓國人有較高。 資料來源